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代农业地理知识,以及中国古代农作物地理格局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1、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重要遗址在地理分布上特点是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但长江流域出现的时间更晚,原因是当时黄河流域农作物的产量高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气候条件更能满足农作物的需求。
2、有农作物多的特点;因为农作物多了,人类随食品来源繁衍,所以就这样分布。
3、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如:河姆渡文化遗址分布在长江流域的下游;大汶口文化遗址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下游;半坡遗址坐落在黄河流域的中游。
4、原始人类分布特点:原始居民大都依水居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有利于他们的定居和、从事农耕生产与生活)。
5、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重要遗址分布十分地广泛,上至北,下至南。
6、农耕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这种农耕经济能够创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最先进的文明。但是,它使中国形成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不用于商品交换。
1、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答案为:⑴河姆渡;粟⑵炎帝⑶铁农具和牛耕;提高生产率,促进生产的发 展等⑷都江堰;有利于灌溉,航运,农业生产等答案解析:第(1)题,中国最早的农业是出现在河姆渡的。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粟。第(2)题,教民播种五谷的炎帝。黄帝是人文始祖。
3、有利条件:1,祁连山冰雪融水,黑河,石羊河,党河等,提供丰富的灌溉水源。2,河西走廊,地形较为平坦。3,温带大陆性气候,沙漠性较强,较充足的光照和温度。4,农业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1、《水经注》。这是一部古代地理学名著,由北魏时期的郦道元所著,它详细记录了水道和与之相关的地理、历史信息。《***西域记》。由唐代玄奘所著,详细记录了他游历西域各国的所见所闻,是研究古代中亚地区的重要文献。《天工开物》。
2、《王祯农书》,由王祯这位农学家和农业机械学家所著,是中国农学传统体系的重要里程碑,它首次对广义农业生产知识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影响深远。明朝万历年间,《农政全书》由徐光启编撰,这部巨著以其独特的“农政”思想,将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融为一体,展示了徐光启治国理政的智慧。
3、《氾胜之书》的作者氾胜之,《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作者贾思勰《农书》 作者王祯。
4、《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该书所记大小河流有1252条,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伏流有30余处,瀑布60多处,各种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地震等,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1、B项正确,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C项正确,大司农司是元朝设立的掌管劝课农桑﹑水利﹑乡学﹑义仓诸事的中央官署。《农桑辑要》是元代初年大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2、铁犁牛耕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解体,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形成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生产方式:在中国古代,农业***取的是以男性为主耕作,女性则从事家庭手工业的“男耕女织”模式。这种模式最早在春秋晚期出现,并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农业生产模式的完善得益于牛力的使用和生产工具、技术的不断改良,这使得精耕细作成为可能。
关于古代农业地理知识和中国古代农作物地理格局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