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跟长征有关的地理知识有哪些,以及与长征有关的地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1、因为陕北是***的薄弱地带,到达陕北,红军正好可以休养生息,发展势力。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2、陕北地贫人稀,大城市少,***控制力量薄弱,还有刘志丹的红军。从当时***及各大军阀的势力范围和军事力量版图、对我党的友好程度来看,陕北几乎是除了藏区和新疆之外的唯一选择。
3、距离国名党统治中心比较远且长征走到那儿时,从一张报纸上得知那有比较大的红区和一支规模较大的红军部队。
4、因为延安是***的薄弱地带。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方面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5、曾在***陕西省委工作的贾拓夫是陕西神木人,红军长征途中,他担任红军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部长。1935年9月18日,***开会研究到底是北上打通国际路线还是到别的什么地方落脚时,当时有很多主张。
6、会议决定改变俄界会议关于首先打到甘东北或陕北,以游击战争与苏联发生联系,取得国际帮助,创建根据地的原定战略方针,做出了把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正确决策,提出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的新的战略方针。
长征时的险恶环境(十种):山高路险,人烟稀少,缺医少药,断粮欠饷,皑皑雪山,无边草地,大渡河横,泸定索桥,湘江乌江,赤水沙江。
长征中面临的困难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敌人的围攻和封锁、物资匮乏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 长征路上,红军面临了高山峻岭、大河奔流、陡壁悬崖等艰苦的自然环境。
参加长征的4支红军部队,历时两年,总行程65000多里,纵横14个省,沿途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为恶劣,敌情又非常严峻。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挑战着人类生存的极限,才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每天都在恶劣的天气和环境中。再待一分钟,草就要被沼泽吞噬了。气候多变,严寒、饥饿、缺盐,让红军战士四肢无力,吃不到饭就得吃杂草。草有毒,杂草也有毒,很多人中毒而。
除夹金山外,红军还翻过梦笔山、打鼓山等大雪山。每天都是在恶劣的天气和环境中。
第一,战 胜了空前恶劣的环境和严重的敌情以及党内的“左”倾教条主义、分裂主义 参加长征的4支红军部队,历时两年,总行程65000多里,纵横14个省,沿途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为恶劣,敌情又非常严峻。
红一方面军: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红二方面军:湖南、贵州、云南、***、四川、青海、甘肃、陕西。红四方面军:四川、***、青海、甘肃。红二十五军:河南、湖北、甘肃、陕西。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翻越了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越城岭、天南山、佛顶山、大娄山、乌蒙山、梁王山、拱王山、小相岭、大相岭、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打古山、拖罗岗、岷山、秦岭、六盘山等20座山。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跨越了十一个省,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红军长征经过五岭即南岭,这是相对于秦岭来讲的。
老山界是中央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1934年12月初,红军分三路翻越了老山界。
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
跟长征有关的地理知识有哪些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与长征有关的地方、跟长征有关的地理知识有哪些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